- 无锡海维思喷泉设备有限公司
- 电话:张先生13601531492
- 岳女士15995394175
- 电话:0510-87819266
- 传真:0510-87815963
- 邮编:214211
-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和桥镇
- Q Q:446575289 1573358137
- 邮箱:zxw1492@126.com
“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
水的本义为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现的,这已经被科学家证实。水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体中水占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水有利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运输物质,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水是生命的起源,又是生命的归宿。水作为一种晶莹剔透、洁净清心,既柔媚、又强韧的自然物质,以其特有的形态及所蕴含的哲理思维,早已进人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如诗文、绘画、音乐、戏曲等方面,而且也已成为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
早在近三千年前的周代,水已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但是,红花虽好,需有绿叶扶持。水影要有景物才能形成;水声要有物体才能鸣发;水舞要有动力才能跳跃,水涛要有驳岸才能起落,没有其他要素相配,也难以发挥水的本质美。人类对于水的偏爱,多于对自然界中任何其他原始生成物。这恐怕是因为水是最贴近我们,甚至是融人我们生活的。当这种最初的偏爱发展到了欣赏的程度,水对于人类而言,就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在精神空间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人们的欣赏水平被赋予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水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水体也不再是固有的形式,它变得有灵性,有感情,成为有精神的生命。于是,欣赏便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水的喜爱了,人们想要接近它,体会它,甚至改造它。从最初人们欣赏自然界中的水体,到古代人们把这种自然水体引人生活游娱之中,再到现代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水景,人类对于水的改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哲人,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都对水有各自的见解。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段关于水的精辟论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那样,总是滋润着万物;水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与人争,又能去别人所不愿去的地方。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是领略到“道"的境界了。然后他进一步详细列举了水的种种善良之·"故有道处,“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德的人,都有如水一样的性格。老子给予水以极高的拟人化的评价。孔子对于水的评价也是很高的,认为水是有德、有勇、为善、循理、智慧而公平的。不仅如此,哲人们对水还具有很深的辨证认识,可谓“水性至柔,是瀑必动",“水性至劲,是潭必静"。动与静、刚与柔都是辨证的,水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水滴石穿"是也。可见水之性与理,能对人们处理事物有一种辩证的启示。
古人对水的理解专注于表现园林中各种动态与静态的水景中,它能给予文人雅士以赏水的思索,也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理水思维的习性与特色。静态的水可以因鱼游而动,这是动静的辩证关系;而鱼游的自由之乐,也可使观赏者体会到自己的自由之乐。庄子论水(静水)的基本观点是:水至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至于孔夫子的一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也能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无情的感叹。故古人欣赏水景,是能由静中看出动来,也能由动中看出变来,透过表面的形式与现象,渗透人“理水"的内涵与本质。这种欣赏静态水的特色一直影响到皇家园林一一一北京北海公园内濠濮间景点的建造。承德避暑山庄更有一亭命名曰“濠濮间想"。这些都是园林中以哲理理水建园的实例。动态的水,如瀑、如潮,有如万箭穿石,汹涌澎湃,故产生激昂奔放之咸所以用心来欣赏各种各样的水态,就会因人而异,产生种种深浅不同的欣赏情趣、情感与启示,这时的水,不就成了启迪人们极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思维的媒介了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城市建设早已从早期大兴土木、解决基本要求发展到追求城市环境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内涵。城市环境已成为衡量城市地位的标准之一,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工程,如“水景工程"便早已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水景工程正在形成一个需求日盛、潜力巨大的市场。